close

近期來到舊鐵橋溼地公園的遊客,只要走到志工小站前面,便可發現

其右側多了一道彩繪的牆面,這是於去年12月底繪製完成的。除了鳳山電

影看板畫家林華新先生的落款外,這一道栩栩如生、沒有文字也可以看懂

的牆訴盡傳統製瓦的每個過程。

IMG_7482  

IMG_7477

從資料得知,早期製瓦的過程非常繁瑣,不同於製磚可用機器代替人工。

IMG_6937

首先是用人力挖取陶土、挑土再用牛車運送回瓦廠。之後,將陶土放置在

約四坪大、三尺深的圓形池中,加入適量水以後,利用水牛反覆繞行踩踏

,直到均勻為止。


你或許會問:「這二頭牛不會相撞嗎?」,
「是的,不會相撞的。」看

在那二頭牛嘴上的繩子繫在上方的木棍上;木棍可以轉動,
套在木棍上的

繩子可以向內、向外調整,如此內部的土才得以攪拌均勻。

IMG_6941  

然後由工人將土放置於特製的瓦斗上,以赤腳踩壓,再用弓線割掉多餘

的泥土。待拿起瓦斗將它反敲在空地上,
的一聲,成形的生泥

瓦片便平鋪在地面。這種稱作印瓦的工作,大約都由年輕的男女擔

任,他們都在雞鳴時刻便開始工作。


聽說瓦窯的製瓦工作,在當時境內沒有其他工廠的情況下,是很受青年

男女喜愛。他們一面工作、一面談情聊天,成就了多對佳偶呢

IMG_6942 
 
到舊鐵橋散步路過此地時,先生總是開心的指著畫上的年輕女子說:
「哈

哈~~嘿勒是阮姐啊!我也幫伊踏過耶
系時陣的我,還是小學生呢

IMG_6946  

生瓦經過適當曝曬以後,接著便要搬入室內陰乾需約一個月的時間,然後

再搬入窯中,準備燒烤。

IMG_6948  

入窯的工作叫做疊窯,是屬於整個製瓦過程的最高級技術。疊窯工作

關係著產品的成敗、品質的優劣,所以疊窯師傅都是由業主以高薪禮聘而

來。


疊窯需花上六至八天,以土角磚做基礎放在最下層,由內往外疊。疊的過

程,每一排的生瓦中間一定要留縫隙,即所謂的火路」,並且還要疊穩

,避免燒的時候垮下來。窯肚裝滿生瓦到適當位置後,最後用磚塊密疊出

一道牆是為擋火牆」。之後便是燒窯的工作了。

IMG_6951

起先利用相思樹尾燃燒三至四個星期,稱之為小火,其目的是將生瓦

烘乾。接著繼續以粗糠燒,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得間斷,如此持續燒約二十

五天叫做強火
。總燃燒時間約計二個月,若天氣不佳,每個燃燒階段

的時間甚至拉長至一個半月。緊接著便將窯口封閉,等待數天以後,窯內

溫度冷卻再行開窯,才算大功告成。

IMG_6953 

接著是出窯,此時窯內溫度雖已冷卻下來,但溫度仍舊很高,而且整

個窯內充滿煙灰。此刻就屬搬運工人最辛苦,他們打著赤膊,全身夾著汗

水,耐著高溫,刻苦地一手接過一手將燒紅的瓦片放置於手推車上移出窯

外。再以牛車運送到目的工地。


每每看到這一幅畫,先生就指著打赤膊的工人說:「嘿勒~~是阮阿爹啦

當初,伊為著阮ㄝ生活,佇這呢燒的瓦窯內,搬瓦、擔瓦,大粒ㄍㄨㄤ、

小粒ㄍㄨㄤ,阿捏滴、阿捏流足辛苦ㄝ。」

IMG_8394  

IMG_8395

這一道牆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,攪拌、陰乾、入窯、窯燒、岀窯、成品,

卻有著我們看不到的汗水、體會不到的辛勞;與其背後所蘊藏的李老闆與

磚瓦文化傳承工作者的理想、堅持與努力。



後記:

聽說當年瓦窯廠是小朋友喜歡去的地方,那裏有得吃有得玩。當時瓦窯興

盛,工人多,每到休息時間,總有挑著點心的小販叫賣。


當時還在國小就讀的先生,放學後總是迫不及待的往瓦廠衝,而且一到瓦

廠嘴吧就吃個不停。家境雖然不好,但身為爸爸的公公,自己總是捨不得

吃,卻讓他一樣接一樣、一攤接一攤的吃,也因此先生得了個「機械嘴」

的外號。


其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寒冬裡熱騰騰、香噴噴的杏仁茶配上酥脆的油條,

其特有的口感至今仍讓他垂涎三尺、念念不忘。

 部分資料取自於「我的家鄉-大樹鄉」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ea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